小编:设计属于所有人,也意在为所有人使用,这是设计的价值,也是设计的责任。本书涵盖了设计理念和方法、用户研究、体验设计、设计流程和工具,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设计经验总结和分享。展现交互、视觉、用户体验设计的结合,体现当今着重体验的设计感受。
淘宝,百度,华为三大体验设计团队联合推选。
设计属于所有人,也意在为所有人使用,这既是设计的价值,也是设计的责任。本书是腾讯核心部门之一CDC的设计经验总结和分享,并含有常规的交互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设计法则,图文并茂,展现交互、视觉、用户体验设计的结合,体现当今着重体验的设计感受。本书内容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用户研究、体验设计、设计流程和工具,以及团队成长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分享。
腾讯CDC,全称“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成立于2006年5月,是腾讯唯一的公司级设计部门。现有员工200多人,分布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四地。致力于提升腾讯全线产品的用户体验,以“做世界一流的互联网设计团队,为用户创造优质在线生活体验”为发展目标。CDC负责多个腾讯重点产品的体验设计,如QQ、Q+、QQ电脑管家、腾讯开放平台、SOSO、腾讯网、QQ音乐、腾讯视频、腾讯微博、朋友网、QQ安全中心、QQ地图等,以及跨界实体产品的孵化与运营,如小Q机器人,腾讯image形象店。CDC也努力推动体验设计行业发展,积极组织国内外体验设计行业交流,倡导推广体验设计行业能力标准和业务流程,竭力促进体验设计与传统行业的对接。
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命脉。在腾讯人的日常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琢磨和研发更好的用户体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这15年,无数产品涌现和消亡,用户行为不断变迁。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产品必须通过自身不断快速进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这两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为方式和迁移速度之快,超乎了很多人的预计。时代在变,但人性未变。人对用户体验的喜好标准并未变化,用户始终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在腾讯14年的产品研发中,积累了很多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考和方法。腾讯自实施开放战略以来,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流量、技术、服务等“硬件”分享,腾讯还能带给大家什么?之前,我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分享了腾讯产品研发的“灰度法则”;现在,我鼓励设计中心将用户体验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我也相信本书只是个开始,并不完整也并不完美,希望大家与我们共同发挥和探讨。希望腾讯能成为业界一起探索未来、分享思考的平台!
——腾讯CEO 马化腾
我希望在我刚毕业的时候能读到这样一本书。
——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微信负责人)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多彩的记录,包含了网络人机界面的各个主要方面,他们的各种尝试能够给读者许多启发。腾讯这群年轻人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短短六七年就呈现出明显进步,这使得腾讯能够在国内成为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 博士导师李乐山
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命脉。在腾讯人的日常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琢磨和研发更好的用户体验。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这15年,无数产品涌现和消亡,用户行为不断变迁。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产品必须通过自身不断快速进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特别是这两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为方式和迁移速度之快,超乎了很多人的预计。时代在变,但人性未变。人对用户体验的喜好标准并未变化,用户始终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
在腾讯14年的产品研发中,积累了很多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考和方法。腾讯自实施开放战略以来,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流量、技术、服务等“硬件”分享,腾讯还能带给大家什么?之前,我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分享了腾讯产品研发的“灰度法则”;现在,我鼓励设计中心将用户体验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发和帮助。
同时,我也相信本书只是个开始,并不完整也并不完美,希望大家与我们共同发挥和探讨。
希望腾讯能成为业界一起探索未来、分享思考的平台!
写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01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从CDC博客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了我们,希望我们可以根据博客上广受关注的博文集合编纂成一本书。听起来,把已经写好的博文编纂成书似乎并没有太大难度,于是我们便欣欣然接下了。
但项目正式开始时,大家又惴惴不安起来。腾讯是一家如此低调的公司,以至于在公司名列世界创新榜单第8位的时候,外界仍始终有一种声音说腾讯从来不做创新。
在向老板马化腾先生求得认可时,他的态度令我们稍有意外:“当然可以写,我们需要在行业的学术圈儿上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一记定心丸。
我们需要让行业知道腾讯是如何做用户体验设计的。虽然在博客、微博上我们也在不断地向外展示我们的设计方式;但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第一次系统地向行业讲述这些事情。
因为这本书的背负,这次编纂,不亚于重写。或者说,这是一次线上和线下沟通形式的迁移。难度表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一些当时被认可的经验和规则,现在或已不合时宜。
第二:博客上的文章不够系统,事关专业,我们不希望本书只是一本大杂烩。
第三:我们习惯了线上的迭代式的创作;但在线下,纸媒不允许迭代,于是完美主义作祟,结构、措辞、语法、风格,力求精益求精。
这本书不是秘笈,任何一个具体的方法都有局限性。对任何团队都是只有最适合的,没有最好的;这本书是一个揭秘,也是一个有体系的方法集。
从2010年到2012年,时间不算仓促,但也难免有纰漏,我们热切期待读者从线下回到线上,帮助我们修正!
感谢读者!
您的打赏,将用来升级服务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