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心理学与生活》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扛鼎之作,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第16版上市以来累计重印70余次,持续热销70万册。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经典,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联袂翻译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上市以来累计重印70余次,持续热销70万册。
在国内获得,众多心理学专家教授的联袂推荐,包括: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晓林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侃教授、《最强大脑》节目嘉宾Dr.魏魏坤琳教授。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十分宝贵,此中译本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这些资料。
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获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从《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第14版修订时开始,格里格成为该书的合著者。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40多年来,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津巴多频发了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由他开创的《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津巴多主动让贤,推举格里格为《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的第一作者。
序言
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
第五章 知觉
第六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第七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第八章 记忆
第九章 认知过程
第十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十一章 人的毕生发展
第十二章 动机
第十三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第十四章 理解人类人格
第十五章 心理障碍
第十六章 心理治疗
第十七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以下摘自《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第14章“理解人类人格”的“生活中的心理学”专栏。
为什么一些人会害羞?
最近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是“经常害羞”的人(Carducci&Zimbardo,1995)。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害羞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与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相比,它对人格和社会后果具有更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一群学生说他们有“情境性害羞”,而不是大部分学生所具有的“气质性的害羞”。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在一定情境,比如:新奇、窘迫、社会压力下(如看不到前途、单独被拒绝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舞台给大家表演),“好像”会感到害羞。研究者对成年人的害羞进行调查,却惊奇地发现,那些“不害羞”的人在美国和其他受调查的国家中非常少(Zimbardo,1991)。
害羞(shyness)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害羞可能是缓慢的和气质性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起作用,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它可能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到新环境后常感觉到的稍微有点沉默寡言和窘迫,但是它也可能会发展成为由于对人害怕而引起的极端恐惧(我们会在15章讨论这一社会恐惧问题)。许多害羞的人同时也是内向的人;他们采用独居的方式生活,没有社会活动。其他一些是“外向性害羞”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活跃但内心是害羞的,他们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也有社交技巧来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但是他们仍然担心别人是否会真正地喜欢和尊重他们(Pilkonis & Zimbado,1979)。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证据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被嘲讽,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带来的结果。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
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最高,这是对9个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结果。最显著的有日本和中国台湾,最低在以色列(Zimbardo,1991)。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的。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于社会活动中的失败而屈从于权威,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而在以色列,由于冒险而被表面上责备一番,会被认为是一种鼓励(Pines& Zimbardo,1978)。第四个原因或许来自美国最近出现的关于害羞普遍性的报告:年轻人都被电子产品包围着,他们长时间独自一人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网上冲浪和发电子邮件,由此产生了社会隔离,减少了与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过量使用网络会使人们感到孤独、隔离和更加害羞(Krautetal.,1998; Nie&Erbring,2000)。
当害羞变得更极端化时,就会迫使人们的生活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使得一个人将其社会快乐最小化,使其社会不适和隔离感最大化。这里有几个给害羞学生的简单原则和策略,希望你们深入地思考,并尝试去做(见Zimbardo,1991):
◆ 要意识到,并不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害羞。每一个你见到的人可能都会比你更害羞。
◆ 即使存在着遗传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你要改变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习惯一样。
◆ 尝试对你所接触到的人微笑,并与他们进行目光的接触。
◆ 与别人交谈,大声说话,用最清晰的声音,特别是当你说出你的名字或是询问信息时。
◆ 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个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去说,第一个去说。每一个人都会欣赏“破冰者”,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认为你害羞了。
◆ 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为了达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 注意要使别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当你寻找其他害羞者时。这样做会降低你的自我意识。
◆ 在你去通常会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练习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状态。
如果你是个害羞的人,我们建议你采用上述办法,一些学生采用了这些方法,已经从害羞的桎梏中摆脱出来,生活中充满了新的自由。这是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确实有所收益的例子。如果你不害羞,可以鼓励那些害羞的朋友和家庭,鼓励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Henderson&Zimbardo,1998)。
9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的时候,当时心理学教材并不多,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我们在系图书馆就发现了这本书,图文并茂,思想前沿。2007年我回到北大心理系工作,在开设普通心理学这门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选取一本好的教材,把心理学的知识全面展示给大一的新生,于是就想到了《心理学与生活》。据我所知,在这本书的使用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她都有很高的评价。
——方方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您的打赏,将用来升级服务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