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超简单的设计入门书,从看懂设计到欣赏设计,继而自己动手做“好”设计。日本设计大师倾囊相授:那些学校和设计前辈没有教过你的实战技巧,无论你是设计新手还是在设计中遇到瓶颈,本书都超级实用!
本书以条理分明的章节及浅显易懂的文字,有层次地说明设计的各个环节。作者从建立条理、添加变化、强调重点、设计技巧和设计中的色彩几个方面将自己实际操作经验与心得全部记录下来。以系统化的内容向读者说明自己所建立的“设计原理”的基本原则,为设计入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书中没有太多不实用的理论.而是提供具体可遵循的原理和实际案例,让设计新手的设计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提醒对设计心怀憧憬的人们:任何设计都不是随意完成的,而是存在着既定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才能够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伊达千代,日本知名专业平面设计师。于2007年设立TARTDESIGN,并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教学。著有《设计的原理》等多种设计相关书籍。拥有“基础训练师”(baslctrainer)资格,也从事与平面设计有关的教授课程。著有《Mac Fan Special 8 Adobe lllustrator8.0实践技巧》《Mac Fan Specla,11 Adobe illustrator 9.0》《Mac Fan Special14 Adobe Photoshop 6.0》等等。
内藤孝彦,专业平面设计师、专业杂志撰稿人。曾任职于设计公司与出版社,创业后至今为独立设计师,并为《Mac FanSpecial》与《速效图解》等杂志撰稿。
《站在艺术家和粉刷工中间的设计师》/文:BorisWu
这本《设计入门教室1:版面设计的原理》,是在读了《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之后读的,有进阶之感。整本书谈不上紧凑,但是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工作室,参与到了日常的工作中——面对各种细节。
第一章,讲的是建立条理。
这个,和《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的亲密性原则强调的东西类似,但是涉及的范畴则更为广泛。
平时,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花在做多媒体上的。但是前阵子要做公司的Flyer,所以临时抱佛脚,买了这本书,才明白同事为什么会在每一页“确定版心、建立边框、设定网格、放入内容、添加变化”。之前,多媒体里面的网格线从没用过,但是现在网格已经成为默认设置了。版心、边框和网格,很像小学时候的书皮,每到开学都要第一时间做的事情。尽管最后,它们都会消失,但是都是一项工作的开始,可以为后面的工作减少麻烦,可以保证后面工作的“卫生”。
和《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相比,整本书充满了东方人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文字是河水、图片是石头”。文字本身,就是一条条流线、一团团湾流。既有哲学的寓意,又有语言的灵性。从此,我们多了一种视角,去看待固态的版面,让整个设计都充满了生命力。
记得本科的教学楼走廊,挂满了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绘画。之前,一致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艺术代表的是和谐美,科学代表的是规律性,而两者给人的感受,确实可以相互叠置的。于是,设计中的条理,便是和谐与规律性的潜在要求。其中,必有感性的创造,也不乏科学的原则。
整个章节读下来,觉得作者是在分析“人体工学”,不过主体强调的,不是坐在椅子上的屁股,而是观看版面的眼睛。椅子舒服不舒服,屁股最清楚,那么一个版面的优劣,一定与眼睛所代表的视觉规律相关。而作者巧妙地将目光的移动,与手在版面上划线统一起来,使得视线变得更为具象。
无论我们如何创新版面设计,但是多数情况下,版面的主体还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文字与图片。据说一张图片所传达的信息量,是一句话的6000倍,但是同时也牺牲了观众的想象力。如何能够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观察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成为一个有意思的课题。作者的例子很好,但是我来举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现在大街小巷,很多都包含带有“性暗示”的广告。很多图片都在引起人注意的同时,让观众的大脑去继续“想故事”。所以你会发现Blue图片的模式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都是在利用这一信息+想象力的模式在吸引人。相比之下,那些过于直白的东西,反而失去了吸引力。
第二章, 添加变化。
实话讲,这章信息是在是太碎了,很难理出个思路。但是有一句话挺好的,“平面设计就是这样反复进行保持条理和添加变化的工作”。读了这就话,觉得自己一张多媒体纠结好久是那么的正常,如释重负。闲暇时,去美术馆散步,偶尔会看到很多水墨画。觉得这些简直就是“关于留白的艺术”。也因为留白无处不在,所以也最为重要,最富于变化。
第三章,突出强调。
这一章看了两遍,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倒是最后的“费茨法则”让我想起了“费马定理”,于是生出用场论分析平面设计的想法。
第四章,设计技巧。
以前,朋友看过一本叫《百炼成精》的炒股书,翻开把我吓坏了。因为里面全是零碎的技巧,对于我这种应试教育出来的“考点密集恐惧症”的人,简直就是灾难。这一章读起来,觉得如果是考试,那么这一章的考题估计是过不了了。如果剖开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谈,作者突出了一个好玩的观点。首先,要以设计师的眼光,来看待设计。这一观点很重要,我知道和我明白的差别。这要形成一种习惯,需要不停地自我训练。
其次,质地感,可以制造密度感和高级感。结合后面作者强调展示设计的纸张材质等,想到是否也要考虑观察者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弱,明白了平面设计是一种立体的呈现,而不是简单地设计好扔给别人就可以了。然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设计,当中必有故事情节。觉得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了,技巧无非是需要时拿来的东西而已。
这里也提出一个小问题:一张什么样子的图片会让你觉得可爱呢?为什么看着九寨沟的美景,我心中无法生出“可爱”的感觉呢?为什么我们看着很多具象的图标,会觉得很可爱呢?里面是不是拟态的作用,是不是设计师将动物的特质嫁接到了设计中,就像京东的标志一样?
第五章,颜色配搭。
好吧,这一章完全是技术主义的胜利,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东西。但是将颜色用色相、彩度和明度来分析,将颜色的极限设定为软与硬、冷与暖,还是很发人深省的。
最后,回到这个笔记的题目:站在艺术家和粉刷工中间的设计师。
我们常说,每一个工程师,都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每一个软件工程师,都有一颗艺术家的心。其实,平面设计师又何尝不是。因为是“师”而不是“家”,于是创作难有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自由表达。同时,与粉刷匠相比,又需要更多的设计技巧。所以设计师带着工匠精神的艺术创造,时常另我们感动和倾心。
您的打赏,将用来升级服务器,感谢!